fyty8888@163.com

            中國探月工程現狀與展望——月球后續(xù)任務和科學問題

            作者:
            安徽新天源建設咨詢有限公司
            最后修訂:
            2020-07-03 15:36:48

            摘要:

            目錄

            【簡介】

             

            自實施探月工程以來,我國在技術、經濟、政治及社會等等方面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成績。技術上,提高了我國航空航天綜合能力,為探索廣大宇宙空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和經驗;在經濟上,探月工程體現了我國強大的綜合國力,而將探月工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應用于商業(yè)和資源勘探等領域,可以更好地促進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政治上,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為全人類的科學探索事業(yè)做出我們的貢獻;社會上,提高了我國航天及國防領域的實力,提高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zhàn)略已接近完成,隨著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的相繼發(fā)射升空,任務圓滿完成,嫦娥四號任務經過3年多的研制,預計2018年底前組織實施發(fā)射。嫦娥四號任務科學目標先進,載荷配置合理,技術指標領先,創(chuàng)新成果顯著,載荷研制的國際合作更加充分展示了我國和平利用太空,共享空間資源的大國風范。本次沙龍就是介紹月球后續(xù)任務和科學問題。

            [返回]

             

            【主持人致辭】

             

            龐紅勛:大家下午好,今天學術沙龍的主題是“月球后續(xù)任務和科學問題”,主旨報告題目是《中國探月工程現狀與展望——月球后續(xù)任務和科學問題》。報告專家是鄒永廖研究員,他是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探月工程總體部副主任?,F在有請鄒永廖研究員作報告。

            [返回]

             

            【主旨報告】

             

            鄒永廖:中國探月工程現狀與展望—月球后續(xù)任務和科學問題

            1、中國探月工程現狀

            2002年國務院發(fā)布航天白皮書中,包括了與探月相關的內容,提出三大步,探、登、駐,其中探又分成繞、落、回,當時安排了六次任務。登就是載人登月。駐就是未來要建月球村,有人居住。

            三大步,第一步探、繞、落,回要在2020年前實現,根據情況,按照火箭運載能力發(fā)展,在2020年到2030年之前,中國不太可能推動載人登月工程,這十多年怎么辦?過去幾年,在國防科工委的領導下組織了相關專家論證,在2020年之前完成繞、落、回這三個階段,從2015年開始論證,密集論證主要是在2017年,提出在月球上建立一個初步型的月球科研基地。

            嚴格意義上說,嫦娥一號到六號,都屬于2020年前探階段的任務,原來的規(guī)劃整個布局是,2004年到2020年實現探階段的繞、落、回,一共六次任務,探階段結束后,在中國運載火箭具備能力之前,大約在2035年以前,中國可能還會開展在月球上建立月球的科研站,不載人的科研站和有人長期值守的科研站。

            2035年后,應該建立月球基地,或者叫月球村為主戰(zhàn)場的時期,目前還沒組織論證規(guī)劃,只是一個遠景。

            探階段繞、落、回的布局,六次任務,嫦娥一號,國家正式起動立項是2004年,當時繞階段探月工程一期包括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一號成功后,變成了探月工程的先導星。嫦娥一號二號都是一個繞著月球的衛(wèi)星,探測月球,實現對月球整體性、全球性、綜合性的探測研究。第二期末,嫦娥三號、四號,按照科工級的定位,圓滿成功。嫦娥四號同樣做適應性改造,嫦娥五號本來是去年年底發(fā)射,由于火箭的原因,推遲兩年,明年年底發(fā)射,如果它成功,成功后繞、落、回圓滿結束,如果不成功,嫦娥六號馬上發(fā)射,如果成功,嫦娥六號作為繞、落、回的第四期任務。

            嫦娥一號2007年10月24號發(fā)射成功,在軌運期將近500天,受控撞月。對整個地面的地形地貌、物質成分、構造等等進行總體性、綜合性的探測研究,搭載了八臺科學儀器,有相機,獲取地形地貌,有分析物質成分的,還有對液氧進行測量的,也搭載了兩臺經面空間的輻射環(huán)境探測儀,尤其是它獲取的對地形地貌的探測結果,120米分辨率。

            嫦娥二號,是嫦娥一號經過適應性改造,在2010年10月2號凌晨發(fā)射,因為是大科學載荷,其它兩臺載荷取消了一臺,另外一臺載荷,原來CCD相機改成面陣的相機,分辨率從120米提升到7米。還有個重要的任務,為嫦娥三號著陸區(qū)獲取地形地貌確保著陸的安全,嫦娥一號的軌道器還有不少的油,所以又飛往小行星,叫做(圖卡利斯),編號4179,獲得小行星形貌的科學數據,嫦娥二號也取得了成功,我取名叫“再創(chuàng)輝煌”。

            嫦娥三號是在2013年12月14著陸在月球的,是落的階段,包含了著陸器和行駛器。著陸后原來定位一百米,就是三百多米的前層結構物質特性。但是非常遺憾,第一個白天,著陸下去后,有些載荷開機后,沒有正式進行科學探測,就剝月了。第二個,只工作了不到八九天,由于出現了機械故障,走了很短的距離,路線記憶115米左右。盡管如此,我們月球上的四臺科學儀器,真正獲取了兩個科學結果,已經實現的嫦娥一二三號,在科學上的成就有:

            1、突破了月球遙感和就位科學探測數據的處理技術,構建了各類處理模型;

            2、國際上首次實施月球微波遙感探測,“微波月亮”填補國際空白,詮釋了月壤微波熱輻射特性,發(fā)現了月球微波熱輻射異常

            3、識別了幾乎覆蓋全月面的元素、礦物并獲取了其分布,發(fā)現了一種新型的月球玄武巖;

            4、獲取了全月面的不同分辨率的形貌影像圖,編制了部分區(qū)域的地質圖,開展了月球地質構造、撞擊坑的系統(tǒng)研究,獲取了一些新的認識;

            5、刷新了月球外逸層H2O/OH的觀測記錄;

            6、首次實施了月球雨海區(qū)(CE-3著陸巡視區(qū))雷達就位巡視探測,發(fā)現并揭示了該區(qū)經歷至少三次規(guī)模的火山作用的演化歷史

            7、首次實施對圖塔蒂斯(Toutatis)小行星近距離成像探測,發(fā)現該小行星表面撞擊坑分布上存在雙瓣差異,并揭示了其成因機理;

            8、首次實施在月面上近紫外光學巡天觀測,在密近雙星觀測與研究上,發(fā)現“由物質交流形成的半相接雙星”等系列成果;

            9、首次實施月基對地球等離子體層極紫外成像觀測和研究,分析并確認了地球等離子體層的尺度與地磁活動強度反相關;

            嫦娥四號論證了將近兩年,最后著陸在月球的背面??吓璧亍S捎谒钠降刈饔?,此環(huán)境非常干凈,開展甚低頻探測非常好。第二,根據太陽學院國內相關專家的論證,在著陸和探測期間,太陽理論上屬于低峰延,所以獲取的數據有限。但不管怎樣,在國際上是首創(chuàng)。

            預計2019年底將實施嫦娥五號任務,實現月球自動采樣返回;開展月球樣品研究,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的研究。

            2、國際月球探測態(tài)勢

            2018年1月國際空間探索協(xié)調小組(ISECG)發(fā)布的第三版路線圖仍然沿用了“近地軌道-地月空間-載人飛往火星”的深空探測發(fā)展思路。

            從ISECG公布的世界主要航天機構2025年前空間探測任務規(guī)劃來看,月球近期仍然是人類深空探測關注的重點;載人任務則主要進行月球軌道空間站的建設。

            2025年前,美國、俄羅斯、歐空局、中國、日本、印度等均有開展無人月球探測的計劃;月球探測以著陸探測為主,規(guī)劃任務中近80%的任務會著陸月面——月球科研站、基地。

            月球仍然是世界主要航天組織深空探測的主要關注點。人類在經歷了陸地、海洋、地球空間的發(fā)展之后,必將把目光投向更遠的月球。月球科學研究對推動空間科學發(fā)展有重要作用;月球資源開發(fā)利用對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有重要意義。

            月球南極已成為探測的熱點區(qū)域。月球南極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深遠的科學探測意義和豐富的資源價值,世界主要航天國家已將月球探測的重點目標聚焦南極區(qū)域。

            模式多樣,國際合作成為重要趨勢。世界主要航天國家呈現出國家投入、政企聯合、私企自主等多種運營模式;由于探測技術難度大、風險高、投入大,各國均積極謀求國際合作,開展聯合探測。



            3、我國后續(xù)月球探測任務展望

            科研站由若干探測器組成,可維護、可擴展,具備長期自主運行、短期有人參與的能力,持續(xù)開展月球科學研究、技術驗證和資源開發(fā)利用。是個大合作集成,規(guī)劃建立時間是2021至2035年。主要任務是建立能源長期供給、自主運行無人值守的月面基礎設施開展以機器人為主的科學研究和技術試驗。

            選在南極,五大突出的科學價值:

            1、處女地

            2、水冰和揮發(fā)性組份

            3、深部物質

            4、最古老區(qū)域/磁場等環(huán)境

            5、撞擊歷史

            科學目標/價值:

            1)月球水和揮發(fā)分的分布和來源:月球水和揮發(fā)分的分布和來源是國際月球探測的熱點,也是月球科學亟待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與月球起源、巖漿洋演化、后期物質加入等重大科學問題直接相關;月球的水同時也是未來月球基地、載人探月活動的重要戰(zhàn)略資源。

            2)月球深部物質組成和結構:是行星科學最基本的問題,并與其起源、演化、巖漿洋、內部結構、“發(fā)電機”等重大科學問題密切相關。

            3)月球早期(46-39億年)的撞擊歷史:小天體撞擊是太陽系早期普遍和重要的事件,特別是太陽系內行星早期撞擊痕跡的“消失”,大大約束了我們對太陽系早期的撞擊歷史、內行星地質演化過程和歷史的認知,而月球南極-艾肯盆地直徑2500千米、深12千米,是最大、最深、最古老的撞擊坑,是研究這段“過程”、這段“歷史”的最佳選擇。

            4)月球和太陽風相互作用:由于月球沒有內稟磁場,僅有月表零星的磁異常區(qū)域存在,太陽風或磁尾等離子體可直接轟擊到月球表面,月球80%的時間暴露于太陽風的轟擊。

            應用目標/價值:

            5)月球資源:地外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是一項戰(zhàn)略性的系統(tǒng)工程,具有前瞻性和長期性等特點,需要整體謀劃和超前布局,因此,先行的一些資源就位利用的試驗性工作顯得極為必要。

            6)月基天文觀測研究

            核心問題是:天體物理學:極高分辨率的致密天體精細結構,探索與黑洞相關性;開展活動星系核結構及其核區(qū)亮溫度的研究,探究

            7)月基宏觀地球觀測研究

            8)月基基礎科學試驗研究

            結束語:如果說探月史是一面鏡子,我更希望她是一把尺子、一把鞭子,用來“度量”和“鞭策”今天的我們和明天我們的后來者…也許,有一天…嬉戲月球村前景,笑問嫦娥寂寞心?

            [返回]

             

            【討論與交流】

             

            龐紅勛:我們原來沙龍主題是對嫦娥四號進行探討,今天鄒主任的報告,更加全面地對探月工程任務進行了介紹,下面我們圍繞鄒主任的報告,進行一下交流,大家踴躍提問題,談想法。

            張玉涵:很高興,鄒主任給我們上了這么好的一堂課,使我對我國探月工程有了比較系統(tǒng)的了解。我想提兩個問題。

            一個是剛才講到嫦娥四號,登月點選的是月球的對面,大家知道,嫦娥三號我們是在正面,今后到2035年以后建立月球站,我們選擇的是月球的南極地區(qū),??吓璧?。美國阿波羅登月,選擇了十幾次登月,都是比較固定的登陸區(qū)域,有利于經驗的積累或者研究。我們對月球所瞄準的這個點,這么分散,前后差了這么遠,是從什么角度考慮的?第二個問題,探月小行星,是嫦娥二號發(fā)射以后提出來的,因此網上有人說是操作失誤,本來是要再撞擊一次月球,沒有撞成,這種小道消息是真是假,外行人很難搞清楚。我們在座都是搞科學的,是可以探討的。

            鄒永廖:第一個問題,科學家希望最好集中一個點把一個區(qū)域搞透一點,但是對工程技術專家來說,因為要做很多技術的發(fā)展及驗證,更希望挑戰(zhàn)。在月球正面著陸,很平坦。要么著陸在月球的南極區(qū),要么著陸在背面,如果著陸在背面失敗了,不丟人。這是真實的想法。當然,反過來,著陸在月球背面,??吓璧刂虚g,確實有它的科學價值,毫無異議。所以是迭代進行,什么叫科學目標?科學目標是技術可實現下的好的科學設想,如果技術不可實現,在中國固有體制論證的時候,是有爭論的。當然在論證過程中,科學家有話語權,但他的決策權沒有那么大。

            嫦娥二號,絕對不是操作失誤,為了能保證平臺成功,軌道修正設計兩三次,最后很成功,修正了一次。完成了既定的科學任務后,發(fā)現還剩余很多燃料,可以做很多工作,在嫦娥二號發(fā)射大概十多個月,就布置對小行星進行觀測,在地面上監(jiān)測。不是操作失誤。

            張玉涵:中國的科學衛(wèi)星,到底是科學家說了算還是工程師說了算?恐怕是值得我們上下考慮的問題。

            鄒永廖:我從90年代開始參加探月工程論證,我認為過去十幾年科學家的話語權越來越重。并不是說航天專家說得沒道理。因為科學家有時候,確實沒太考慮技術可實現性的時候,提出一些科學設想,技術上實現不了的,從這點上,應該是從迭代的論證過程中,不能說是一概否定他們。

            楊俊文:今天這個報告很好,報告了過去的情況和將來的想法,而且有很宏大的規(guī)劃。我要提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要建立科學站,建立月球基地,計劃放多少火箭,可以建立科學站,可以建立起基地?

            第二個問題,要在月球上活動,第一要有水,現在是計劃里面有探測了。第二要有人員,這個好像也有氦3,是不是解決能源問題。還有溫度沒有辦法,溫度更高啊,是不是兩個極區(qū)的溫度,適合于建立基地?

            在美國,著陸后,從月球上,帶回地表東西回地球。我們好像在2019年要回收一些取樣的東西,在明年能不能夠考慮,比如說開發(fā)氦3氦4,有沒有可能回收一些研究的東西回來?

            鄒永廖:我來簡要的回答一些??蒲姓?,要多少次任務才能實現?這就是目前科研站要定義規(guī)模,如果是僅僅定義幾個功能塊放在那里,構成相互作用,也稱之為初步的、小型的,也許三次任務放上去,工程快,我也可以說是初步型的科研站。如果真正月球站很大的話,沒法回答。

            中國2035年的科研站,大概四到五次任務,國家沒有真正批準立項,四到五次任務,實現初步型的科研站。

            第二個,有沒有科學派,在整個論證過程中,航科級的專家比科學家多得多,這些論證,實施方案只是很小部分內容,航科級專家遠遠多與科學家的人數。

            第二,在南極選擇科研站,僅僅是科學上的價值,工程上的主要原因,我試著回答。第一,在月球南極和北極區(qū),光照的時間非常長,如果越靠近,快到90度的時候,長年累月的光照,溫度變化小了。那時候照的,溫度白天低多了,晚上照的時間很長,這個時候能源控制就大大緩解了各種著陸器、探測器供應的問題,所以放在南極或者北極,主要是能源供應的問題。

            如果在赤道,白天溫度很高,大概120度左右,晚上非常低,負150度、160度,相差快300度。所以在南北極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能源供應。關于水和能源的問題,理論上來說,如果最終大規(guī)模開采,才能實現所謂水和能源供應,開始科研站,主要是實驗性驗證未來的,真正建立科學基地的時候,這些資源是否可以利用?在2035年前的科研站,僅僅是做試驗,不可能大規(guī)模的開采利用,包括運回來也不可能,運費很貴,除非以后到月球像坐飛機那么便宜。

            中國返回樣品,有長期的,有中期的,對它能源、稀有氣體等等,可以開展相關的研究。

            張新民:嫦娥四號在對面,嫦娥五號是月面,怎么考慮的?月背和月面,有區(qū)別嗎?

            鄒永廖:理論上可以這么說,首先樣品不同,再從技術難度試著回答。不同區(qū)域采的樣,當然不一樣,月球背面采回來的樣品,是否真實和阿波羅六次采回來,三次一共九次采回來的一樣?或者有多大差別?因為我們九次采回來阿波羅,美國六次,前蘇聯三次,發(fā)現了六種新礦物,等等,月球背面采回來,不一樣的話,也許有新發(fā)現,從這點不一樣。但技術上有什么?理論上,目前都可以實現。但是月球背面只能從中級操控,難度肯定難得多。我們任何一個探測器,首先看得見,控得住,測得準才控得住,確實是,包括很多在座各位都是這方面的大專家了,我相信不言而喻,理論都可以實現,因為月球也是著陸下去,在月面要發(fā)射,在月球軌道對接,對接再回來,在月球背面來說,我認為也能實現,但只是難度不一樣。

            陳斯文:這個月球,現在一般認為是由于小行星的撞擊和地球分離出去,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月球現在當然采的樣比較少,可以做些研究,它在出去的這一部分的這個延時,和地球的延時有什么差異?是不是地球某一部分出去的?是不是可以做這個研究?因為地球到底是哪一部分,是太平洋還是大西洋被撞出去的還是哪里?是不是有相同的地方?

            第二個,我們做天文觀測的話,經常講測日食,就是太陽風對地球的影響,被月球擋住以后,太陽風對地球的影響就改變了,所以這方面的研究,日食觀測,每次有日全食的時候,天文學家包括其他的學者們特別感興趣,我覺得是不是可以做地食,地球擋住太陽后,因為地球有磁層,所以有磁場影響,沒有磁場的影響下,觀測到太陽風的情況有什么變化?可以進行比較。

            鄒永廖:您這個想法太正確了。我們當時確實想在嫦娥三號做這塊工作,但是剛才說了,很遺憾,我們當時有個時間段,被屏蔽,想做,獲取它的屏蔽的情況。很遺憾,日控的相機當時出了問題,等日食的時候,不能工作了,想做沒做成。

            關于月球成因,非常簡要說,做過很多對比,這個是模型演化成因的過程,到底哪部分撞擊的時候。從早期的,到最后大部分科學家認為,最后現在說這個成分上是一個動量,包括腳動量,包括月球離地球越來越遠,每年四公分等等,成分是很重要的因素,但腳動量等等。

            目前來說,因為撞擊體,大多說的,混融在一起,從目前看,月球成分和地球,地球的演變也非常大,大家也清楚,地球演化程度非常高,現在的地殼和早期的地殼,從動能來說,當時撞擊,正對著撞擊還是斜著撞擊,撞擊到什么程度,更多是計算機專家和天文學家一塊設計出來的。最后從各種成分來比較,目前不知道,只是一部分,但主要是月漫物質,或者月殼深度物質,和地殼深度物質差不多。但撞擊來說,也是40億年左右,那個時候地球演化沒演化這么徹底,所以撞擊的時候,可能是剛剛,物質爭分也很混沌,如果成分不相似的話,理論首先被否定。當然有差異,差異有個火星大小的撞擊地球的原因,因為是一個綜合評判。

            陳斯文:還有一個問題,撞擊以后,現在能不能在月面的巖石,撞擊后的溫度,當時撞擊的溫度,能不能反演回去?40多億年前,撞擊地球,是不是磁場,那時候是不是形成了我們的結果?如果撞擊后溫度很高,如果月球和地球一樣,可能有磁場,可能把磁場就給退掉了,這個方面是有人在研究嗎?

            鄒永廖:有,這里面很深的問題,涉及了幾大問題,第一,月球樣品是有滲磁,正因為有滲磁,所以有全球內容磁場,這方面研究的人還不少呢。

            第二,當時地球物質怎么撞擊不知道,而且這部分都是容器化,都完全混在一起了,到時候你說現在的月球的,月球這些溫度,退磁,你說得非常準確,就是說,那時候弄不好地球還沒有磁場呢,因為地球逐步逐步演化,有外核,體面是液體狀態(tài)才形成的,現在有保護地球的全球性資產?,F在理論46億年,那個時候是否已經形成了內核外核?現在也很難說,所以有人研究,但是呢?現在一些學科研究啊,專得很厲害,但某一個零零碎碎文章,確實很難說這個是月球,是否經過全球性的內比磁層?正因為有,所以可能很短時間,有些物理學家推導,月球的全球性磁場,可能延續(xù)了上億年,是不是這樣?不知道。

            張新民:在月球上建立基站,一個目標是實驗,一個目標是察地。我覺得察地更有意義,更有使用價值,對于現在的發(fā)展來說,就是論證這個目標的時候,是否考慮到先以察地為主?

            鄒永廖:您說得太對了,在論證過程中,天文學家希望觀天,空間物理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希望看地。但是,從我們科研戰(zhàn)略設置的科學目標,對地的項目比較多,但是反過來,對地的項目,科學載荷太龐大、太重,目前的平臺,有時候很難實現,所以只能個別的,動不動有時候,有太陽學家也希望上,要一千公斤,兩千公斤的東西,所以承受不了。技術可實現下的一個好的科學思想,才能成為真正的科學探測目標。在我們科學論證,對地球觀測,只能是宏觀,成像的話,一次性成像。

            何遠光:2020到2035年,剛才講了,這15年,我們只干一件事兒,就是建月球站,是不是這個進度很慢啊?我們前十年,2010到2020,10年的時間,完成了三個,做成了繞、落、回。我們后15年只辦一件事兒,是不是有點慢?如果慢,是技術問題,還是我們科研重點的轉移問題?

            鄒永廖:這里面既有技術,更多是經費,財政部門沒那么多錢,還有人,一次任務人員很多,還有周期。美國要載人的話,它也要十年才能實現。

            張玉涵:是不是還有一個其他的影響因素?

            鄒永廖:嫦娥一號2007年發(fā)射成功了,很快組織了論證,當時各方面論證,我們用嫦娥一號,直接發(fā)生到火星去。事實上是可以。2007年,稍微改造了,2009年發(fā)射,論證基礎上,在某些層面,勉強可以實現。但最后沒有,您說得是有道理,但也不絕對是正確的。我是全程參與了,開始有個老師也說過,1994年的論證怎么回事?我當時不太好回答,因為當時報上去的時候,李總理,包括朱镕基當總理的時候,你現在把月球搬下來,我沒精力給你開發(fā),但當朱熔基總理下來前,應該要開展了,所以溫家寶上任第一年就開展了探月工程,老領導老專家也都清楚。

            何遠光:深空的運載是不是沒解決?

            鄒永廖:深空運載沒有什么問題,小一點也可以,只是慢一點。運載,可以小衛(wèi)星,小探測器,也可以大探測器,這不一樣,根據任務需求。但是載人需要大運載,目前不具備載人月球到火星,所以慢慢完成,運載能力是有關的。

            常德章:大約是在1944年的時候,一個荷蘭的科學家,發(fā)現了氫是原子核外頭有一個電子,這個電子可以正轉也可以負轉,正轉和負轉交換的時候,產生1.42G的波長輻射,大約在137億年前地球大爆炸的時候,地球上充滿了氫,那個時候爆炸的話,氫原子已經充滿了整個宇宙,根據荷蘭科學家推算,他的想法已經在實驗室實現了,全世界的科學家認同這樣的一個對象。

            這樣就衍生了對宇宙的起源和宇宙的探測,用天文的辦法進行觀測的很重要手段,天文臺對這個事情非常關心,所以在嫦娥四號發(fā)射的時候,有空間中心和哈工大,發(fā)射了兩科很小的小衛(wèi)星,上面放了長波的探測,所謂長波,在地球上叫做短波,大約是30兆這個范圍之內。

            那為什么要把它放在天上觀測?因為我們知道地球上,10兆到30兆頻率,充滿了整個空間,沒有一塊干凈的地方,傳播的滲透力很強,所以找干凈的地方無法實現觀測,天文學家,要想在地面上,來探測到宇宙的起源,幾乎是不可能的,就是說137億年,那個時候的氫的原子核,輻射的1.43G的信號,21波長的信號,傳播到現在,正好平均在1兆或30兆之間,我們探測到起源的那些信號

            剛才鄒主任講,探月后續(xù)的很多任務,還有很多空間發(fā)射的這些機會,希望加強各方面的合作。

            桂文莊:今天這個會開得非常好,今天聽了鄒主任做了這樣的全面的報告,對我國的探月工程的情況,有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對我也是開眼界的事兒。

            我感覺到嫦娥工程是我國的一項,應該說歷史上的一項偉大工程,很了不起,這個工程呢,是我們科學院科學家倡導,最后得到國家的支持,才成立這樣的項目。

            那么這樣的工程,我們科學院干什么?說實話,剛才鄒主任多次講到,這里頭專家都是航天界的,這是歷史的過程。整個的這個工程呢,當然我們科學家希望有完成我們科學的目標,我們有很多很多的想法,但科學目標受制于科學發(fā)展的限制,所以鄒主任講了好幾次,我們科學目標必須在技術可行的條件下才能實現。

            這個項目不僅帶動了科學目標的實現,也帶動了工程的發(fā)展,所以意義不光是科學的意義,對技術發(fā)展也有巨大的意義,對我們國力的增強,對我國在整個世界上的影響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這樣權衡起來,咱們在過去歷史的過程中,科學家發(fā)了很大的作用,有時候有點埋怨,實際上我覺得是大家共同努力的事情。

            由于技術上實現的問題更多更具體,你科學院目標提出來了,最后怎么實現?還是技術來實現?所以技術目標更具體,技術專家參加討論,毫無疑問應該是更多的,所以我覺得這都不奇怪。

            鄒主任也談到了這樣的一個想法,我們科學家的話語權要更多一點,應該有更多的經費,比較穩(wěn)定和持續(xù)的經費支持,我覺得這些意見都是對的。而且隨著我們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我們的技術的發(fā)展,這個資金也越來越雄厚的情況下,確實應該逐步的改變過去科學家沒有話語權或者話語權很少的狀態(tài),應該更多的參與,特別是在航天空間科學的經費和渠道的支持上,我們應該大力的呼吁。

            以前只有工程的經費,工作指導,咱們所有的工程,都是只有工程的經費,沒有科研的經費。包括什么大科學工程,對撞機什么的都是這樣的,工程建起來了,剩下的科研經費你得去找啊。

            我覺得過去經費不好找的原因還是國家頂層缺少一盤棋,現在我們空間科學任務,也應該國家從頂層來支持,但怎么頂層支持?誰來當頂層?科技部也是領頭參與的一部分。我覺得怎么辦?這個事情啊,體制的問題,改革也是個過程,我覺得將來一定會解決的。

            另外,空間中心現在改名為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我覺得絕不是改一個好聽的名字,而是你承擔了對國家空間科學發(fā)展的更大責任,因此,空間中心也應該去組織各方面的專家來討論、來提出我們空間科學發(fā)展的計劃,然后給國家提出可行性的建議,爭取能夠整合各個方面的這個經費渠道,來支持空間科學發(fā)展。空間中心要名副其實地把全院的力量甚至全國的力量整合起來,發(fā)展空間科學。

            龐紅勛:由于時間的關系,今天的沙龍說到這里,謝謝在家。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在线19页,最新国产精品视频久久,欧美午夜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